二十四节气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西汉时问世的《淮南子天文训》完整地记录了全部二十四节气。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创造。
要学好二十四节气,第一建议大伙将这个口诀背下来: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除去学会这类节气的先后顺序,还要学会以下的常考试知识点:
反映季节的节气: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反映太阳高度的节气: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反映寒热程度的节气: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反映雨雪现象及降雨量的节气:雨水、谷雨、小雪、大雪。
反映气温变化过程的节气:白露、寒露、霜降。
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节气:惊蛰、清明。
反映农作物成熟状况的节气有:小满、芒种。
二十四节气和数九及三伏天有哪些关系呢?
数九是从每一年的冬至开始的,以九天为一个单位,从一九数到九九结束。
三伏的日期是由干支历的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日期合适合来推算,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庚日,以阴历24节气中夏至未来的第3个庚日、第4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和中伏的开始日期,立秋未来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第一天。由于每一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末伏规定的时间是10天。又由于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3个庚日出现的早晚不同,中伏的天数就有长有短,可能是10天,也会是20天。
以上就是华图记者给大伙大全的关于二十四节气及有关的要点,建议大伙珍藏反复记忆哦。
2021年陕西公务员考试行测试题第12题:下列谚语不涉及二十四节气的是:
A.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
B.白露脚不露,寒露身不露
C.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D.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
【答案】C
【分析】日晕三更雨:假如白天出现日晕现象的话,那样在夜半三更的时候就或许会下雨。月晕午时风:假如晚上出现了月晕现象,那样第二天午时就大概刮风。因此和二十四节气无关。因此,选择C选项。
A项: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指的是花草树木、鸟兽飞禽均根据季节活动,因此它们规律性的行动,被看作区别时令节气的要紧标志。意味着大寒结束,立春立刻要开始。
B项:古语一般一般说法是: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意思就是:白露节气一过,穿衣就不可以赤膊露体,更应该注意早晚衣服的增添;而寒露节气一过,就要重视足部的保暖,不要赤脚,预防寒从足生。涉及到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和寒露。
D项: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这是国内华北区域南部农民的谚语,但渐渐在全国传开了,它的意思是把握种麦时间,秋分时种麦早了,霜降时种麦迟了,而寒露时种麦是最好的。涉及到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霜降和寒露。